醫療輻射
醫療輻射
莫惠玲、陳兆偉
2015年4月
我們日常接觸到的輻射主要來自天然本底輻射以及人工輻射[1,2]。 天然本底輻射的來源主要包括宇宙射線、地表輻射以及從空氣和食物中攝入天然的放射性核素(例如:空氣中的氡氣)。根據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的報告[3,4],人類平均接收的總輻射劑量接近百分之八十是來自天然本底輻射。至於人工輻射,醫療輻射是最大的人工輻射來源。醫療輻射劑量佔人類平均接收的總輻射劑量由二零零零年約百分之十四上升至二零零八年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圖一) [3,4],期間其他人工輻射來源的比重少於百分之一。
由於醫療輻射技術持續發展和被廣泛應用,醫療輻射佔人類平均接收的總輻射劑量的比例將可能會繼續上升。輻射在醫療診斷和治療廣泛被應用相信會整體上改善診斷及治理人類的疾病 [3]。然而,人類接受醫療輻射的風險也會相應增加。有見及此,國際原子能機構及世界衞生組織在2013年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 - 「波恩行動倡議」 [5],目的在:
- 整體上加強對病人及醫護人員的輻射防護;
- 於醫療上安全及合適地應用電離輻射,為所有病人帶來最高效益和承受盡可能最低的風險;
- 促進輻射防護全面納入衞生保健系統內;
- 幫助改進病人及公眾對醫療輻射的效益與風險的認識;並
- 提高與放射性相關的醫療程序的安全和質素。
- 整體上加強對病人及醫護人員的輻射防護;
- 於醫療上安全及合適地應用電離輻射,為所有病人帶來最高效益和承受盡可能最低的風險;
- 促進輻射防護全面納入衞生保健系統內;
- 幫助改進病人及公眾對醫療輻射的效益與風險的認識;並
- 提高與放射性相關的醫療程序的安全和質素。


圖一 從2000年到2008年,醫療輻射劑量佔人類平均接收的總輻射劑量由約14%上升至20%左右(資料來源:[3,4])。
參考資料:
[1] 天文台網頁-輻射從何而來?
[2] 天文台網頁-世界各地輻射水平的差異
[3] 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 2008年 報告
[4] 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 2000年 報告
[5] 國際原子能機構病人輻射防護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網頁(英文版本)
[1] 天文台網頁-輻射從何而來?
[2] 天文台網頁-世界各地輻射水平的差異
[3] 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 2008年 報告
[4] 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 2000年 報告
[5] 國際原子能機構病人輻射防護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網頁(英文版本)